秋晨羁怨望海思归诗
沈约〔南北朝〕
分空临澥雾,披远望沧流。
八桂暧如画,三桑眇若浮。
烟极希丹水,月远望青丘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天空与地面仿佛被分隔开,眼前是海边弥漫的雾气。然后,我放开视线,远远地眺望那广阔的海洋,看着流水滔滔,流向远方。
八桂处温暖宜人,景色美丽得就像一幅画一样。而传说中的三桑之地,则显得那么遥远和缥缈,就像是漂浮在空中一样。
远处的烟雾弥漫到极致,我希望能看到那传说中的丹水。而当抬头望向那遥远的月亮时,我不禁想象着那月亮之下,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青丘之地。
注释
澥雾:海雾。
沧流:青色的水流,此泛指海水。
八桂:八株桂树。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:‘桂林八树,在番隅东。”郭璞注:‘:八树而成林,言其大也。”
暧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作者南清河太守任上。《梁书》云:“永元二年,以母老表求解职,改授冠军将军、司徒左长史,征虏将军、南清河太守。则永元二年沈约任南清河太守。《南齐书·州郡志》云:“南徐州,镇京口。吴置幽州牧,屯兵在焉。丹徒水道入通吴会,孙权初镇之。《尔雅》日:‘绝高为京。’今京城因山为垒,望海临江,缘江为境,似河内郡,内镇优重。宋氏以来,桑梓帝宅,江左流寓,多出膏腴。领郡如左……南清河郡……”南清河郡属南徐州,临长江望东海,故此诗大约作于永元二年。
简析
《秋晨羁怨望海思归诗》是一首五言古诗。诗的前两句勾勒出天地之间辽阔无垠的景象,描绘了海天一色、雾气缭绕的朦胧美;中间两句描绘具体的地理风貌与传说中的奇景;末两句将画面进一步推向深邃与幽远。全诗境界阔大高远,摹写出天水一色、烟波浩淼的海天景色;结合诗题来看,海天的空旷辽远,正反衬出“羁怨”之情与“思归”之念,此诗在齐梁山水诗中,亦不失为上乘之作。
沈约
沈约(441~513年),字休文,汉族,吴兴武康(今浙江湖州德清)人,南朝史学家、文学家。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,历史上有所谓“江东之豪,莫强周、沈”的说法,家族社会地位显赫。祖父沈林子,宋征虏将军。父亲沈璞,宋淮南太守,于元嘉末年被诛。沈约孤贫流离,笃志好学,博通群籍,擅长诗文。历仕宋、齐、梁三朝。在宋仕记室参军、尚书度支郎。著有《晋书》、《宋书》、《齐纪》、《高祖纪》、《迩言》、《谥例》、《宋文章志》,并撰《四声谱》。作品除《宋书》外,多已亡佚。 369篇诗文 118条名句
七步成诗
《世说新语》〔南北朝〕
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,不成者行大法。应声便为诗曰:“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。萁在釜下然,豆在釜中泣。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”帝深有惭色。
重九登高
《续齐谐记》〔南北朝〕
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。长房谓之曰:“九月九日,汝家中当有灾,宜亟去,令家人各作绛囊,盛茱萸以系臂,登高饮菊花酒,此祸可除。”景如其言,举家登山。夕还,见鸡、犬、牛、羊一时暴死。长房闻之,曰:“此可代也。”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,妇人带茱萸囊,盖始于此。
奇鹰
《幽明录》〔南北朝〕
楚文王少时好猎。有人献一鹰。文王见之,爪距利,殊绝常鹰。故文王猎于云梦,置网云布,烟烧张天。毛群羽族,争噬竞搏;此鹰轩颈瞪目,无搏噬之志。王曰:“吾鹰所获以百数,汝鹰曾无奋意,将欺余邪?”献者曰:“若效于雉兔,臣岂敢献。”俄而,云际有一物翔,不辨其形。鹰遂竦翮而升,矗若飞电。须臾,羽堕如雪,血下如雨。有大鸟坠地,度其两翅,广数十里。众莫能识。时有博物君子曰:“此大鹏雏也。”文王乃厚赏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