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八月并州雁·三乡时作

元好问 元好问〔金朝〕

八月并州雁,清汾照旅群。
一声惊晚笛,数点入秋云。
灭没楼中见,哀劳枕畔闻。
南来还北去,无计得随君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八月里从并州飞来的雁群,清澈的汾水照映你们的身影。
一阵惊叫唤起傍晚的响笛,大雁的身影渐渐飞入秋天的云层。
在楼中看见大雁的身影渐渐消失,只是声音依旧能在枕边听清。
你们飞来南方还要飞回北方,而我却不能够跟随你们去往远方。

注释
并州:古九州之一,辖地相当于今山西大部及河北、内蒙古之一部。
三乡:河南福昌(今河南宜阳)三乡镇。
清汾:清澈的汾水。汾水为黄河支流,源出山西宁武县管涔山,流经太原。
旅群:指大雁之群体。
一声:指大雁鸣叫。
数点:大雁飞翔的影子。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  金宣宗贞祐四年(1216),诗人携家避难于河南福昌(今河南宜阳)三乡镇。八月,一个黄昏时分,诗人看见远处云端群雁南飞的影子,联想到大雁飞过家乡并州和清汾。大雁能按季节自由地南来北往,而自己好似一只离群的哀鸿,则没有办法回故乡,感物伤怀,于是创作该诗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龙德寿编选.《元好问萨都剌集》.凤凰出版社.2011.12.第27-28页

赏析

  该诗首联便有一种突兀之感。中秋八月,天高气爽、云淡风轻,这般空旷寂寥的景象,最容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。再加上北雁南归,更让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北方的故乡。彼时诗人正避乱异乡,有家难回,思乡之情早已刻骨铭心,故“登山则情满于山,观海则意溢于海”,以己度物,遂谓鸿雁是从故乡来。诗人“雁”前着“并州”二字,为全诗之纲,以下诸句,或想象,或见闻,或感叹,皆由此引发而加以渲染。“清汾”二字,就季节而言,上承“八月”,因为唯秋季河水才清澈见底。就意象言,它又具有典型环境的意义。诗人南渡后,故乡已陷人战乱中,城池、人民,想已面目全非,惟汾水依旧,可以想见。且河岸是雁群栖息之地,河水清澈,水天相映,又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《八月并州雁》是元好问所作的一首诗。首联的中秋八月之景加上北雁南归,使诗人想起北方的故乡。颔联言群雁的惊惧之状,暗寓战乱之象。颈联从悬想虚拟转人实写。尾联就是诗人对其何以如此钟爱秋雁,一往情深的回答。全诗借看到并州征雁的所思所感,抒发了颠沛流离中的诗人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,尤其尾联对北归大雁的羡慕之情表达了诗人有家难归的惆怅心绪。

元好问

元好问
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代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、文坛盟主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诗、文、词、曲。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,其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 925篇诗文  476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生查子·软金杯

完颜璟 完颜璟〔金朝〕

风流紫府郎,痛饮乌纱岸。柔软九回肠,冷怯玻璃盏。
纤纤白玉葱,分破黄金弹。借得洞庭春,飞上桃花面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满江红·过汴梁故宫城

段克己 段克己〔金朝〕

塞马南来,五陵草树无颜色。云气黯,鼓鼙声震,天穿地裂。百二河山俱失险,将军束手无筹策。渐烟尘、飞度九重城,蒙金阙。
长戈袅,飞鸟绝。原厌肉,川流血。叹人生此际,动成长别。回首玉津春色早,雕栏犹挂当时月,更西来、流水绕城根,空呜咽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望海潮·上兰州守

邓千江 邓千江〔金朝〕

云雷天堑,金汤地险,名藩自古皋兰。营屯绣错,山形米聚,喉襟百二秦关。鏖战血犹殷。见阵云冷落,时有雕盘。静塞楼头晓月,依旧玉弓弯。
看看,定远西还。有元戎阃命,上将斋坛。区脱昼空,兜零夕举,甘泉又报平安。吹笛虎牙闲。且宴陪珠履,歌按云鬟。招取英灵毅魄,长绕贺兰山。
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